第(3/3)页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之后,1913年春,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 在一师的几年中,他特别爱惜光阴,刻苦学习,虽一分一秒也不肯荒废。 几年中他读了很多文学、哲学、科学的书,得到了很丰富的新知识。 他还天天看报,看杂志,认真研究时事,更坚定了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决心。 1916年暑假,同学们纷纷回家,学校里已经没剩几人。 毛泽东早就打定主意不回家,约好一个同学,一块到农村旅行和进行访问。 一个炎热的早晨,他们从长沙出发,穿着草鞋,背着包袱、雨伞,渡过湘水,向宁乡、安化、益阳等县前进。 他们走过很多热闹的市镇,也走过很多冷僻的村落。 他们每到一处,就找那里的农民谈话,了解地主收租,农民交租的情况,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了解土豪劣绅奴役、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相。 通过这种参观访问,毛泽东丰富了不少感性知识。 他在路上把沿途的见闻、感想,用生动、通俗而又风趣的文字,写成一篇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教育报》发表,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注意。 1917年的秋天,毛泽东用“二十八划生”的名义,发出了“求友启事”。 前后数人与他联系。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讨论,一个以改造中国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就正式成立了。 他们选定1913年4月14日,春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饮马塘蔡和森的家里,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 此后,第一师范的优秀学生,长沙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都逐渐加入学会,接着,长沙一些主要的大中学校的优秀学生也加入学会。 到五四前夕,新民学会的会员发展到了七十多人。 这些人中,除了蔡和森等十多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外,大多数留在长沙教书和读书。 每隔半月一月,就要开会一次。 每次会议都有中心内容,有时讨论学术、思想问题;有时讨论国内外的时事;有时报告各人学习、工作情况,以便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会场中常洋溢着青年的沸腾热情和团结友爱的气氛。 这几十个新民学会会员,在毛泽东的领导带动下,学习的劲头很大,工作充满活力。 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毛泽东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中,常起着骨干作用。 谁创办了《京报》? 1918年10月5日,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并亲任社长。 《京报》是一份对开四版的日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极力关注时局、政局的变化,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军阀。 创办不到一年,就因载有指责段祺瑞政府的新闻评论而遭查封。 1920年复刊后,又极力支持国共合作,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多次刊登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出版“马克思纪念专刊”和“列宁专刊”。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京报》更将犀利的笔锋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刊出“打倒外国强盗”、“打倒帝国主义”的斗争口号。 谁倡导了新文化革命运动?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青年时留学日本,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从1916年开始,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号召青年从黑暗的旧社会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后来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一起领导了五四运动,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鲁迅,浙江绍兴人。 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锋利的文笔戳穿封建道德的假面具。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实际上就是“吃人的历史”,他号召人们起来推翻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的社会。 鲁迅后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以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号召人们追求民主、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为什么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的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尤其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这种动机几乎暴露无遗。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而只是派出十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了“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所以,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 “劳工万岁!”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了吗? 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 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 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1919年1月18日,各国与会代表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 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 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 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了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 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 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 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 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 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哪所高校发起了“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中午,总统徐世昌在中南海总统府内设宴款待刚刚回国的章宗祥,作陪的有钱能训、曹汝霖、陆宗舆。 就在他们举杯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 5月4日下午l时许,北京十几所大学的三千多名爱国学生齐集天安门,北大学生傅斯年为总指挥。 他们手执书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收回山东权力”、“还我青岛”、“保我主权”、“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字样的标语。 学生们在天安门聚齐后,开始演讲。 演讲完毕,列队游行。 随行的还有一面大白旗,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时,曹宅大门紧闭。 此时惊慌失措的曹汝霖避入一小储藏室中,章宗祥躲藏于地下锅炉房中。 学生们将大门撞倒后蜂拥而入,到处寻找曹汝霖。 未找到曹汝霖,愤怒的人群便放起一把火,吓得章宗祥从锅炉房中跑出,被学生发现,将他痛打一顿。 很快,警察总监吴炳湘率大批人马赶到,逮捕了32名学生。 第二天,北京街头出现了《北京市民宣言》,《宣言》大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要求集会和言论自由。 李大钊、陈独秀等亲自撰写声援学生的文章,北京大学开始罢课,并通电全国各界,请求声援。 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全部罢课,通电全国各地表示抗议,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天津、长沙等城市学生也开始纷纷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 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也拒绝签约。 上海、天津、济南、南京、武汉等城市的民众先后集合,抗议政府,声援学生。 5月7日,北京政府在学生的压力下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6月3日,北京大批学生再次走向街头演讲,反动军警逮捕学生178人;次日,又逮捕学生800余人。 反动军警从6月3日开始的大逮捕活动激怒了全国人民,中国工人阶级首先挺身而出。 6月5日,上海工人陆续开始罢工。 北京政府为之震惊,10日宣布免去曹、章、陆的官职。 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体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很快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迫使北京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 孙中山为什么要就任非常大总统? 为讨伐北京的北洋政府,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 广州军政府于1920年11月建立。 1921年4月7日,孙中山于广州召开国会两院非常会议,林森任会议主席主持了会议。 会议决定废除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一职,并发表就职宣言和对外宣言。 他在对外宣言中表示:“列强及其人民依条约契约及成例,正当取得之合法权利当尊重之。” 对国内天然资源的开发主要实行“开放门户主义,欢迎外国之资本及技术”的政策,希望各国承认广州政府“为中华民国惟一之政府”。 5月6日,孙中山任命国务院各部长官。 伍廷芳被任命为外交总长,唐绍仪为财政总长,陈炯明为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汤廷光为海军总长,李烈钧为参谋总长,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马君武为总统府秘书长。 随后,孙中山命陈炯明出师北伐。 陈炯明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反对北伐。 1922年3月至6月,陈炯明在北伐军进军的路上发动兵变,围攻广州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 孙中山登舰于海上指挥平叛。 此次事件,忠实于孙中山的蒋介石表现积极,增加了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信任,为其以后的发迹奠定了基础。 孙、陈双方激战50多天。 后孙中山因势单力薄,不敌陈炯明,8月初乘英舰去了上海,继续为革命奔走呼号。 第(3/3)页